奶酪在唐朝盛行,但在當時卻有著另一個名稱
最近有沒有被《長安十二時辰》刷爆朋友圈?大唐盛世繁華盡顯,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奶酪就已經盛行開來!
奶酪是游牧民族的食品。清末民國初期,在翻譯Cheese時,我們稱之為奶酪,而香港、澳門地區取其音為“起司”。許多人認為,奶酪是個舶來品。其實,中國的青藏高原、內蒙古地區早已盛行此類食品。

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曾專門撰文指出,中國很早以前就有奶酪了,不過那時稱之為醍醐( tí hú),成語“醍醐灌頂”中的“醍醐”就是奶酪。我國第一本以制藥為主要內容的書籍《雷公炮炙論》載有:“醍醐,是酪之漿,凡用以重綿濾過,于銅器煮三、兩沸。”估計此書雖由后人編于唐末或宋初,但記錄的內容顯然也屬“三國兩晉”之時。在北魏年間成書的《齊民要術》里,已經詳細記載了古代北方民族飼養牛、羊和擠奶以及制作“酪”的方法。

作為乳制品,醍醐在唐朝盛行!杜f唐書》說玄宗朝“貴人御饌,盡供胡食”!短妻浴酚浶谫n食給翰林院的孫宏,“皆乳酪膏脂所制”。所謂胡食之中“乳酪膏脂所制”,可能就包括有“醍醐”。事實上,佛經在中國宣講的過程中,已經成功地借用了制酪、制酥、出醍醐的繁復過程,來演繹其經義。例如對“眾生皆有佛性”這一佛教基本教義的解釋和闡述,《涅磐經》里就有描述:“善男子,譬如從牛出乳,從乳出酪,從酪出生酥,從生酥出熟酥,從熟酥出醍醐,醍醐最上。”
【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注明“信息來源:XXX(非本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